2018年6月8日,应机械工程学院赵军华副院长、张超锋副教授邀请,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宁教授莅临我院就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前沿领域发展等内容开展学术交流,学院院长卢立新教授、君远学院院长张秋菊教授对孙教授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欢迎。
下午14:30~16:30,在学院C302报告厅,孙立宁教授为全院师生做了一场名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发展》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赵军华副院长主持,全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近200人参加,整个报告面向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工程应用实例等前沿科学技术内容。
孙教授的报告由四部分组成,包括智能制造创新技术、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智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与智慧生活、面向学科交叉的机器人创新发展。
报告以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为开篇,介绍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共性技术,包括“增材制造”、“便携终端与云端服务”、“智慧工业场景”、“大数据分析”、“具有机器学习功能的机器人技术”,指出当今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战场在“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以及“人机交互应用”。
孙教授还分析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制造业格局在发达地域已经逐步具备工业3.0甚至工业3.5示范条件,但是在全国范围而言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两化融合为核心,智能引领为思路,从纲领以及技术发展内涵上给出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建设思路,引领智能制造全国范围的普及。孙教授还指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制定的工业技术指标绝不是智能制造的终点,国家还有更广阔的2035和2050智能制造战略目标,并且智能制造正在不断涌现科研热点,研究和发展潜力巨大,鼓励广大青年学者和技术工作者投身其中。
孙教授紧接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介绍,为我们描绘了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场景,指出智能制造的关键要素是“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车间的智能化”、“工厂的智能化”、“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以及串联各环节的“感、知、执智能制造体系模式”。孙教授以“产品的智能化”为题,举智能无人驾驶汽车为例,为我们描述了未来的智慧生活场景,并以SLAM技术为引导指出室内机器人作为智慧生活、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将为未来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和提高生活品质。
在机器人专题中,孙教授明确了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就是“学科交叉”,并以自身结合“生物医疗”学科的研究成果,讲述了精彩的医疗机器人应用实例。孙教授阐述了现代机器人发展就是要解决“多机协作”、“人机交互”、“移动作业化”、“智能网络化”等共性技术问题,结合ABB、宝马、箭牌卫浴、美的、海尔等智能制造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喷涂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等成功应用场景。孙教授指出在我国机器人发展版图中,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研究基础,希望我院和周边兄弟院校紧密合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做好技术攻关和服务。
最后,孙教授还就机器人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教学重点内容和在座的老师进行了认真研讨,给出了“优先发展实例教学、重视机电一体化和编程能力”的意见;孙教授还就学科交叉科研活动中的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和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等兴趣话题回答了在做老师和学生的提问。
整场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通过此次报告,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对智能制造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院今后的先进制造和机器人领域科研明确了方向、拓展了思路;也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两校两院在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个人简介:
孙立宁,男,1964年1月生,辽宁覆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米操作机器人与装备、先进机器人与控制、机电一体化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
